“食品专家”戳中食品安全的软肋

  

“食品专家”戳中食品安全的软肋

  自诩为“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的董金狮被抓了。6月29日,公安部在其主办的“2015食品药品安全刑事保护论坛★◆”上,通报了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侦破食药案件情况,提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负责人董某某涉及敲诈勒索案”★■。其中的“董某某”指的正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7月1日新京报)

  董金狮被抓◆★★,原来闪耀在其头上的光环逐渐散去,但其崛起及★◆◆“发达★◆★■”的过程还是颇有探寻意义。

  董金狮还深谙新媒体传播效应,不仅开办“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官网■★■■■◆,还联合”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煞有介事地发布■★◆★“食品包装产品质量情况调查◆■■”报告,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将“野鸡协会”搞得以假乱真★◆■■◆★,在此基础上,还开微博,不断更新博客,并大幅提升网络搜索度:董金狮有著名环境化学专家◆■■、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超过50个头衔,其发表过观点也涵盖发泡餐具、方便面★★★◆、勾兑饮品、散装油、转基因等多个领域★◆★◆。可以说,眼花缭乱的食品安全问题为其闪亮登场做足了理论准备◆★◆◆■◆。

  实际上,这个名头鲜亮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均未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民政部网站上注册,其注册地址在香港◆★◆■★,注册时间为2008年7月11日。在香港注册一个公司,打上“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国际化名头,香港素以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严格著称,让人们误以为这个香港公司是某个正规的国际行业组织,为其后来的借壳敲诈埋下伏笔★◆★◆◆。

  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行业协会管理★■★★■■、细化立法管理,落实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敲诈勒索的■★■★“食品专家”■★、■★★★◆■“野鸡协会★■★■”★■★,保证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当务之急。否则,这一个“食品专家■★”倒下了,下一个■★◆■◆“董金狮”和“野鸡协会”依然会伺机而动◆★■★★。(斯涵涵)

  “食品专家”戳中食品安全的软肋。中国内地没有主管食品包装的部门◆■◆,也缺乏相关的系统的行业标准,加之人口众多、食品生产、来源庞杂,监管乏力、公众认知不足等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毋庸讳言,食品行业的乱象纷呈、监管的疏漏和空白,都给了“食品专家”敲诈勒索的良好舞台。

  2010年3月,董金狮起诉北京两大知名餐饮企业使用劣质餐盒并胜诉■★■★◆,这让他名声大噪,“专家”身份被广为人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董金狮不仅敢于向北京两大知名餐饮企业宣战■■■■◆,并且胜诉,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群众对其的勇气和好感与日俱增,为其以打假为名■■◆◆◆,行盈利之实的卑鄙行径铺平了道路■◆◆◆。

  近来我国食品安全恶性案例屡见报端,地沟油■◆■、毒鱼干、假羊肉,和最近曝光的“僵尸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如今的百姓是“谈食色变”。“食品专家”的凌空出世,将“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的大旗舞得呼呼作响★■■◆■,老百姓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